#资料馆25本修复版,大光明出品#《恐惧的代价》可以视作是《恐惧的代价》的后传,《恐惧的代价》讲的是流浪战区大后方的事情,《恐惧的代价》讲的是战后回到北平的事情,两个文本实则都由老舍取自民国鼓书名手富少舫及养女富淑媛的真实事迹. 修复版的声音有多处丢帧,但不影响观看. 导演徐昌霖的视听语言和对意识形态的把控明显要比冼群高级一点,开片一个横移长镜头将老宅院做了一个切割式展示就很能说明水准,尽管建国之交的这批十七年电影都免不了受到政治意识的荼毒,但徐昌霖还是尽可能地把握住了叙事主线——前半段是破风筝及方珍珠被军阀欺压的矛盾,后半段转向了破风筝与师弟白二立争头牌的矛盾(其实就是副线转. 可贵的是,影片所拍到的外景都特别真实,很有文献价值. 有很多人说这电影立场完全偏西方,这是不公的. 从足球队长的诈死煽动到库尔特的主席老爸一句一句详解匈牙利事变中其他残酷细节可知,主创方并没有经验—信念的完全偏袒,从对以上真相的曲折又模糊的描述,导演传递出了一方可供反思的角落. 而事实上西德或西方形象的存在,只是作为一个代替希望的象征符号出现. 本片真正临摹的恐怖,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一种全景式的权力控制技术,一种递进威胁的专政之能. 法西斯这种类反派,一直长存在那个世代东西德乃至东西方对官方之敌的宣传里,以至于本片在不那么严苛的生活环境中无意渲染两大主义的优劣与否,而以东德为例点出了专制之恶. 以片中库尔特的口中多次“我信仰社会主义”来看,在没有太多讽刺效果的立场上深思,导演只是在控诉一场荒诞的官僚制度的危害又另一方面在怀念机会均等的制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