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思精妙,文风奇诡,鲁迅曾赞扬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6] 然而,《庄子》在国外的传播和研究状况远远不及《道德经》。[7] 国内外对《庄子》英译的研究也寥寥无几。除了几位译者在序跋中对翻译的一点说明,译者互相间零星的评价,以及译本概貌的描述外,系统地研究《庄子》英译的文章很少,尤其是深入其原文与译文文本研究的翻译文章更少之又少。这种研究状况与《庄子》作为道家经典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纷繁复杂,现暂列几种可能的因素:首先,其成书年代久远,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汉语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中字义、词义、语法规则等都发生了变迁。汉语文化的读者理解古代文字尚存在困难,文化殊异的西方译者理解古汉语的难处可想而知。其次,与其他先秦诸子的著作比较起来,《庄子》一书的论说方式很特别,它不同于《论语》、《孟子》等书多以较直白的方式陈述道理,而是采用寓言来譬喻说理。寓言的隐喻和象征特点决定了文本意义具有诗意的不确定性。况且,魏晋以来,为之音义、训诂、校勘、评点、注释者甚多,而历代的注解间尚存在分歧,后人又根据一己之见篡改增删,这都为理解其本意增加了困难。再次,与同是道家经典的《道德经》相比,尽管《庄子》比喻、象征言说道理方式与其类同,但文本更加厚重,《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而《庄子》的内、外、杂篇约七万字,阅读量大大超过《道德经》,翻译成英文再加上译者增加的序、跋、附录、注解等文字后其文本规模更加浩大,不易被大众广泛的吸收接受。最后,有研究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庄子》文本是后人将其按照同一主题将散乱的段落汇编在一起而成的。这种汇编的逻辑顺序,以及主题的意义对于西方读者非常陌生,几乎所有英文译者都曾在序言中宣称《庄子》文本思想艰深、文体混杂、语言晦涩、自相矛盾等。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困难,仍然无法阻挡《庄子》散发出的魅力,召唤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去探寻谜底。英译者必然参考中国国内的庄子学研究成果。从秦汉到民国的庄子学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从训诂、考据的角度去研究庄文,这种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意义,但对于哲学思想方面的启发性有限;二是以儒家、佛教义理甚至西方哲学来阐发庄子思想,这种研究可以促进各种思想间的联系沟通,但易于歪曲《庄子》本身义理的价值与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有喧宾夺主之嫌。本研究认为还有一种研究方法是可以接近《庄子》的思想内核而又被学界所忽视的,就是从意象审美和思维结构方面去解读阐释庄文。以审美意象为突破口去解读《庄子》具备以上两种主要研究庄学的路径所不具备的优势: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个别字、词及段落排列等形式上的因素而以整体的“情、志”逻辑为主线,作俯瞰式的研究,并弥补以上两种研究的不足。如果我们承认庄子确实说了些有意义的话,其审美意象有所指,其主张一以贯之,就可以理解很多看似矛盾但其实质是以情感意义来贯通的段落,而这正是困扰英译者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国内的庄子学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英译批评可以不再仅限于词法章句层面,而从中西文化之审美心理、思维结构比较等较宏观的角度探讨英译问题,这样个案研究就不只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对其他典籍的英译也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鉴于目前《庄子》的英译研究之广度和深度都存在不足,笔者希望做些前人未曾有过的尝试,侧重从审美意象的接受方面对《庄子》的英译进行分析。
相关影视:韩国严寒电视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