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的目的是要存留信史。追求信史,取信于后世,这既是史学家的崇高责任感,也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信史”这个概念较早见于《文心雕龙·史传》。追求信史的传统的形成,是和历史认识的特点相联系的。历史运动和历史过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成为过去,不可能重复出现。人们认识历史,只能依靠流传下来的文献、遗物、遗址以及其他各种实物资料,据此尽可能地反映当时的历史面貌,或者说“复原”当时的历史面貌。这种“复原”不是原原本本、百分之百的复原,所以它就难免有缺点,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在认识上也不可能十分全面、十分周到地看待历史。因此,人们对于历史的“复原”和认识,就像人们认识真理一样,是一个逐渐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史书不可信,其理由是史书中存在曲笔,也存在篡改史书的情况,所谓“‘实录’不实”之说,就是这种看法的一个典型例证。其实,这种看法是一种绝对的和片面的看法。因此,对这些问题应该有辩证的认识。尽管中国史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造成这些缺点的原因,既有史家个人的局限性,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个人的局限性或许有可能避免,但时代的局限性则是个人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能苛求前人。如果只看到有的实录曾被修改过就说“实录不实”,或者说“二十四史”是帝王的家谱,这是不符合中国史学实际的。如果这种片面看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中华民族还有什么历史可言呢?我们又如何认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史呢?我们应该看到,追求信史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一些优秀史家,以至于大部分史家都以之为毕生的追求。
相关影视:印度造卫星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