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就在你急于知道结果的时候,他却笔锋一收,放缓了速度。先写武松见到一棵大树,刮了皮,露了白,上写两行字,无非是说山中有虎,武松却是不信。又写武松走到半山腰见到一座山神庙,庙门上帖着榜文,这一次武松信了,可是他竟产生了想回去的念头。因为这个念头让很多人抓住了武松的把柄,认为他胆小怕老虎,不配称好汉。殊不知这不过是作者写作技巧的需要而已,试想如果真的让武松直接上山找着去打老虎,那样的文字有多么难看多么无趣。首先在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不会有惊险和刺激。作者之所以这么写不过是让读者放松一下神经罢了,但是立即他又拉紧了那根牵着你神经的线。
武松还是决定上山,这一回他应该是提着小心的。这一路写来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直到最后,当他上了山走了一段路并没有发现老虎时,他又有些松懈了,自言自语道:“哪得什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这话好象也是说给读者听的,有点象旁白。这时候不但武松放松了警惕,读者的神经也又一次松了下来。可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千呼万唤的大虫才出现了。一阵狂风刮过,已经放翻身体打算睡觉的武松惊出了一身冷汗,看书的你也该惊出一身汗了吧!这就是作者要达到的目的,他只所以那么一张一弛一波三折的作铺垫,就是要让武松和读者都放松的时候,老虎出现,才能营造出惊险刺激的效果。武松也只有在受惊的状态下才更有暴发力,才能展示出他的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