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收录了陈忠实的47篇作品,写尽了对人生、故乡、生活、友情、孤独、读书的深入思考,饱含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 读者能从中寻找到作家的童年和少年,他生活的家园、成长的经历、爱与怕以及苦与乐;还能体验到他创作《白鹿原》的艰辛,他处世做人的原则,他的使命感和他生命的意义 忆往事、聊友谊、谈生活、话人生,陈忠实将数十年的人生感悟宣泄于字里行间,希望给在人生旅途中辛苦奔波的年轻人带去勇气与力量 第一章 生命对我足够深情第一次投稿晶莹的泪珠一株柳告别白鸽蚕儿默默此情谁诉毛乌素沙漠的月亮第二章 感谢人生中的经历父亲的树旦旦记趣家之脉汽笛·布鞋·红腰带我经历的狼难忘一种鸟叫声一个人的邮政代办点别路遥第三章 回归简朴的生活拜见朱鹮又见鹭鸶家有斑鸠种菊小记火晶柿子两株玉兰树麦饭搅团喝茶记事第四章 故乡,心灵中最温馨的一隅儿时的原(节选)原下的日子愿白鹿长驻此原原上原下樱桃红年年柳色难忘一渠清流在河之洲回家回家第五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鲁镇纪行追寻貂蝉天之池太白山记黄帝陵,不可言说再到凤凰山贞节带与斗兽场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第六章 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三九的雨最初的晚餐饭事记趣白墙无字接通地脉六十岁说人生九问《好好活着》字字透着真情,厚重朴实、澄澈旷达的文风透着希望与深情 陈忠实出身贫寒,磨难和坎坷让他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也让他对知识充满了无穷的渴望 他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阅览着社会这本大书,窥探着斑驳世相,感悟着人情冷暖,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在《第一次投稿》中,他满怀感激地记录了车老师对自己写作的悉心教导,热情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交往、悉心关怀和无私奉献 最初,陈忠实因车老师质疑自己的两首小诗而心生芥蒂,然而随着对陈忠实了解的加深,车老师不仅给他的一篇习作打了满分,还将他的另一篇作文投寄给了《延河》杂志 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车老师一腔爱才惜才的提携之情,点亮了陈忠实的从文之心,也让他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回首往昔,陈忠实得到过众多良师益友的教诲和指点,这为他的文学书写提供了丰厚的情感养料 同样是写恩师,在《晶莹的泪珠》中,陈忠实则以舒缓的笔调,记叙了另一位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故事 由于家境贫寒,陈忠实遵父命,到教务处办理休学一年的手续,心地善良的女教师知晓缘由后,一再叮嘱陈忠实:“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简短的叮咛,映衬出老师对学生的不舍与关怀 而陈忠实对这位老师情感上的细腻捕捉,也极为动人 他写道:“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睫毛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 ”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一个关爱学生的慈师形象跃然纸上 除了讲述生命成长中的温馨故事,陈忠实还以雅逸的诗心,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并深情回顾了当年在原下写作《白鹿原》时的感受 《又见鹭鸶》是他对故乡人民保护自然生态的赞许 在河滩上散步,陈忠实发现了近20年难得一见的鹭鸶,不禁感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 而在《原下的日子》里,陈忠实则以曼妙的文笔描绘了灞原之美,“桃花开了,原坡上和河川里,这儿那儿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 杏花接着开了,那儿这儿又变幻出似走似住的粉白的云” 就是在这片“桃花源”中,陈忠实把心贴在故乡的山山岭岭,倾听着大地的心跳,感受着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写下了《白鹿原》 对这段幽居原下的时光,陈忠实充满了无限感激:“在原下这两年,是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 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好好活着》回顾自己从年少到花甲这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遇见的一些人、一些事,甚至还有一些植物和一些动物 作者寄情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将数十年的人生感悟和体察,以及亲情友情、感恩之心,通过这一个个看似独立的篇章向读者们娓娓道来 语言质朴,却饱含着浓厚且真挚的感情,字里行间不免流露出这个陕北汉子身为鼎鼎大名的文人而独有的那份细腻的情感,以及诚挚朴实、始终顽强不屈的人生底蕴 (《联谊报》评)书名出版时间出版社ISBN《好好活着》2018年12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978-7-5596-2539-7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 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及第六、七、八届副主席 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7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家之脉》《原下的日子》等 短篇小说《信任》获全国优秀作品奖,《立身篇》获《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长城》文学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陕西双五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