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哥伦比亚,疯狂的爱情如霍乱一般横行 意外死亡的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上,他的妻子无比悲伤,却迎来了一位出乎意料的客人:她曾经的恋人弗洛伦蒂诺出现并告诉她,半个多世纪后,他还在等她 一切都始于多年前偶然的一瞥,年轻的接线员弗洛伦蒂诺对费尔米娜一见钟情,二人私定终身,却遭到费尔米娜父亲的反对,感受到恋情虚无的费尔米娜离开了他 五十多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再次宣布他不变的爱情……小说开始于乌尔比诺医生,他前来检查挚友杰勒米雅·德萨因特·阿莫乌尔(Jeremiah Saint-Amour)的遗体 阿莫乌尔在60岁的时候自杀,为的是不再变老 回到自己的家中,医生发现自己心爱的宠物鹦鹉正停在一株芒果树的顶上,当他试图抓住它的时候,迎向了自己的死亡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选择了这个时候向乌尔比诺的妻子费尔米娜·达萨表白了心迹,但是她被他的唐突,以及自己所感到的内心深处触发出的情感所吓退 当他们都年轻的时候,她和弗洛伦蒂诺互相交换了许多炽热的情书,并且曾经决定结婚 而再次见到他时,费尔米娜却“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并对他说“忘了吧” 弗洛伦蒂诺则珍守着对她的渴望,并且决心为她保持童贞直到他们最终能够走到一起 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用放纵的生活来排遣分离的空虚,费尔米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成为了他忠实的伴侣 而医生本人也有着相似但比较简短的一段前事 只有在乌尔比诺死后弗洛伦蒂诺才重新检视对费尔米娜的爱情,他慢慢地通过自己的文字消弭了两人之间的隔膜 在一次船上的旅行中,年迈的一对发现自己重坠爱河 费尔米娜担心这桩情事可能引起的丑闻,于是船长升起了一面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护送着这自我放逐但永远不分离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 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马尔克斯曾说:“这一部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 ”《霍乱时期的爱情》创作的直接起源,是马尔克斯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一对来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温蜜月旅行的老人,竟被载他们出游的船夫用桨打死了,为的是抢走他们身上带的钱 他们是一对秘密情人,四十年来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稳定的婚姻,而且子孙满堂 这个故事与父母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杂糅在一起,为作家笔下的虚构小说奠定了时间跨度与张力结构,但是,马尔克斯更为重要的创作契机源自于他个人对爱情的理解和对拉美文化的认识 马尔克斯在小说创作期间,曾多次同自己的父母进行过交谈,他是在计划写一部反映他们生活的小说 故事是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父亲开始的 他的父亲加夫列尔·埃里希奥·加西亚·马丁内斯是一个报务员、诗人和小提琴者,在他所属的阶级里,他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年轻人,就像小说里的弗洛伦蒂诺一样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年迈的马尔克斯上校家里,并且爱上了上校的女儿 1925年3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在马尔克斯上校家一颗扁桃树的绿阴下,他向这位叫做路易莎的漂亮姑娘透露了心迹,说自己因她而睡不着,他心里没有别的女人,一定要娶她为妻,甚至要即刻和她成亲;只给她二十四小时的考虑时间 然而姑娘未能做出任何回答,因为在这时候她的姑妈弗朗西斯卡·西莫多塞阿·梅希亚朝扁桃树下走来 她即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埃斯科拉斯蒂卡·达萨姑妈的原型 加夫列尔·埃里希奥给她取了一个“刻尔柏洛斯”的绰号,因为她形影不离地看着外甥女,成了所有想追求路易莎的小伙子的灾星 但路易莎最终还是偷偷答应了加夫列尔·埃里希奥的求婚 得知女儿私定终身,马尔克斯上校气得不许报务员再登自己的家门 但这对年轻的情侣想尽一切办法保持联系 报务员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在窗下为爱人演奏小夜曲——就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为费尔米娜·达萨所做的那样 路易莎的双亲觉得只有遥远的距离才能连根铲除年轻人炽热的恋情 于是就像小说中的洛伦索·达萨那样举家搬迁 但是,加夫列尔·埃里希奥没有服输 他定下了更为高明的策略,在路易莎沿途经过的城镇的报务员们的配合下,两人通过电报进行密切联系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 不用再多举例证了,正是加夫列尔·埃里希奥的爱情故事,六十年后启发他的儿子创作出《霍乱时期的爱情》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本身就富有传奇色彩,即使原封不动,也是可读性非常强的文学作品 但马尔克斯并不就此止步,他又加入了另外一些人的爱情故事,包括他自己的爱情故事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主人公,他在追求费尔米娜·达萨失败后,则陷入同众多女人频繁私通的性狂乱中 妄图用一切他能到手的女性来代替费尔米娜·达萨的位置,真可谓用爱情的名义来亵渎爱情 他在老态龙钟之时依然热烈追求费尔米娜·达萨并终于赢得她的爱情 应当说,既有出自衷心能真爱,也有出自补赏失败的执着,只有在费尔米娜·达萨真诚待他,爱他的感召下,他的爱才日益纯真起来,从而在垂暮之年品尝到了幸福爱情的甜蜜 马尔克斯笔下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应当看作是情爱文学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他能在任何情况下不忘当初的恋人,又能在任何情况下勾引别的女人 他性格倔强,又放浪形骸,厚颜无耻 费尔米娜·达萨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恋人,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妻子 在作者的笔下,费尔米娜的爱情是深沉的、犹豫的 乌尔维诺医生死后,阿里萨断绝了同其他女人的来往,一心一意地爱费尔米娜,其热烈程度不亚于当年 费尔米娜却矛盾重重,犹豫不决,而对阿里萨的热切渴望,她一再用不冷不热的话回答他:“我别无他求,我已经七十二岁了 ”“我不知道老见面有什么意思 ”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费尔米娜·达萨的丈夫 胡维纳尔·乌尔比诺说他娶费尔米娜·达萨是一次医疗错误的结果,并非完全是一句玩笑话,他们的关系从开始到结束,的确也很难让人领略到多少爱的成分 年轻时期,他向她提供物质享受 年老之后,她向他提供起居帮助,这便是他们五十一年的和谐婚姻的全部内容 爱情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爱情”、“情爱”、“性爱”并没有明显的区分 马尔克斯的书里很少出现“性”这个具体的字眼,他习惯使用的是“仰慕”、“爱”之类的抽象字眼 这种用法,让爱与性在他那里似乎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关系含混复杂 在马尔克斯看来,爱和性显然不应该截然分开 这符合现代人们对爱情的认识 也因此给马尔克斯书写爱情题材时所带来一种特别的味道,一种或许受到诱惑的感觉 著作封面(9张)小说以阿里萨和费尔米娜之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作为主线,不失时机地将其他多种爱情磨练成珠,穿缀于这条主线上 “野心勃勃”的马尔克斯恨不能将人世间的种种爱情“一网打尽” 不少的爱情在书中只是一笔带过;不过,几乎是出现在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被作者系上了“爱情”的红线 这里有阿莫乌尔的隐蔽的爱情,但却“不止一次体验到了刹那间爆发的幸福”、有阿里萨父亲那石破天惊的宣言:“我对死亡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有阿里萨许许多多的朝露之情、有乌尔比诺和林奇小姐之间羞涩而大胆的爱……如此这般,不一而足;形态各异,“真挚火热”的情感内核却都是一样的 有评论家精辟地说:“它堪称是一部充满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的爱情教科书 ”作家借此认真思考了情爱心理、性爱心理以及老年人心理 小说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爱情的多种可能性;真正让人叹为观止的还在于:涉言不多,而“爱情”的诸般特色轻易皆呈 这得益于作家透视爱情及人性的犀利眼光——由于这种眼光,作家三言两语就切中了诸种爱情的“要害” 我们在《百年孤独》中已经领教了作家的这种本领,书中对雷蓓卡、梅梅、阿玛兰塔等人的爱情的描写就能很好地反映这一点:此种本领在描绘费尔米娜与阿里萨、费尔米娜与乌尔比诺的爱情时尤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光阴里,阿里萨在数不清的女性肉体上寻找和迷失,尽管他在内心说“心房比婊子旅店里的房间更多”,但那些心房的墙壁可以轻易酥塌,于是那阔大的心房里装着的又只是“戴王冠的仙女”费尔米娜了 他固执地以为他最终能与她结合 可是,对阿里萨来说,那难以实现的爱情又并非牢笼,他的意志在爱情的苦海中自由戏耍,甚至没有顾及到可能沉没的危险 可敬的上帝制造了他的本能,却对他这种悬于本能之上的“爱情”无可奈何,甚至会感到受了威胁 费尔米娜与乌尔比诺之间又是另一类的爱情,它如溪水般平静、迟缓却偶有跌宕 相对费尔米娜与阿里萨的爱情,或许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的世俗的东西 但作家并没有对它加以否定;恰恰相反,老马尔克斯甚至把“幸福”这样的字眼用到了上面 在“爱情”与“婚姻”的叠合、交错中,作家认为“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 ”马尔克斯还说过:“男女双方的结合,如同整个生活历程一样,是一件极其难以处理的事情,它必须从最初的时刻天天开始,而且必须在有生之年天天如此 ”(《番石榴瓢香》,第25页)这是一种有收敛的爱情,要想让它细水长流,就必须做出相当的努力乃至学习 不过,费尔米娜与乌尔比诺并没有把作家的谨慎告诫放在心上:两人的爱情虽被作家安排在这个模式下,但并没有进入自觉状态,远未达到作家所希望的那种境界 显然,阿里萨、乌尔比诺所代表的是两种有很大差距的爱情;前者是激情的也毋宁说是带有幻想性质的;后者是理智的也毋宁说是带有世俗性质的 两者之间,并未见作家有多少倾斜 其实,这两种爱情恰恰是作家两个精神层面的体现——老马尔克斯既充满激情与活力(文学家之个性),又有一颗世俗的平常心(人之共性)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琐屑与高尚、变幻与永恒、平淡与传奇、肉欲与灵欲、理智与激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人难以给“爱情”以明确定义以及种类之划分,这是爱情的魅力,恰也是小说的伟大之处 小说末篇阿里萨和费尔米娜则以爱情来结束他们的生命形式 面对死亡,生命的现在性才呈现出来;面对死亡,生命的杂质荡然无存,爱变得更加浓醇;面对死亡,世俗的观念不再能局限那纯净的、永恒的爱情: 实现爱情也就是对生命的执着 老年的阿里萨与费尔米娜的爱是纯净的,并不是因为他们远离了性的诱惑,而是由于他们越过了道德的、世俗的偏见而直接与自己的生命对话 马尔克斯细致地描写他们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用瘦骨嶙峋的老人的手在黑暗中相互触摸,他们的吻散发着老人特有的酸味 与许多描写老人的相互理解与扶持的小说不一样,《霍乱时期的爱情》直接地描写了他们的如同新婚的年轻人一样的紧张而又激动人心的做爱 它不是理解,不是同情,不是相互扶持,而是一种生命的无可替代的交流 对于费尔米娜来说,回到旧生活才意味着死亡,和阿里萨一起在河上永远向前航行才是对死亡的超越和对生命、爱情的肯定 孤独小说所描述的时代背景是加勒比海城市的世俗风貌——危及哥伦比亚的三大灾难:战争、霍乱、人为的破坏 时间跨度从19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 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社会孤独感使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心理距离加大 人们如无垠的野草,产生了孤独感,不敢面对社会,也无力改变社会 这种社会孤独感的根源在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社会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与生存方式可以联系的表层心理感受,主要由外在环境直接引起 如与亲人分离后的重聚,相思恋人的结合等等 随着外界环境的好转,这种社会孤独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 另一种是与生存意识相结合的深层内心体验 它长久地居于人们的心理深处,所处环境的改变也不能轻易地消除这种孤独感 即便是在车水马龙中或在蜜月旅行中或是天伦之乐中这种孤独感都丝毫不会散去 二者互为表里,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孤独感虽然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但这种体验绝不是始终不变的 马尔克斯笔下的不幸爱情与死亡均源于生存意识的社会孤独感 导致人的社会孤独感的重要原因是爱情在现实中的受约性和不完美性 爱情虽然是人的属性之一但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能顺利地实现爱情的愿望 爱情不仅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交往者自身条件的制约 贫穷的阿里萨被费尔米娜势利的父亲拒绝后,产生的心理创伤演变成一种社会孤独感 在社会孤独感的冲击下,柔弱的阿里萨面对费尔米娜的父亲拿死亡来威胁他时居然说出惊人的誓言:“没有比为爱情而死更光荣的事情了 ”由社会孤独感衍生的强烈自我意识引领阿里萨积累财产,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等待重回费尔米娜身边的机会 社会孤独感与自我意识是相互依存的 自我意识弱化使得社会孤独感加重,自我意识强化使得社会孤独感瓦解 如果乌尔比诺医生的死亡的揭示的是失落的自我,那么阿里萨和费尔米娜的爱情则昭示着找回了的自我 社会孤独感反映了社会时代的心态变化,展示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隔阂 不仅如此,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孤独感折射出人类心灵的痛苦 马尔克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孤独感透露的信息是: 并非对社会绝望,对人生悲观,将人生看做是奔向死亡的过程,而是体现了对生命浓烈的爱 川端康成在《睡美人》中说:年老的人拥有死亡,年轻的人拥有爱情,爱情可以拥有很多次,死亡却只有一次 这句饱含着淡淡忧伤的话语深深影响着马尔克斯的思考:“我想,岁月的流逝已使我意识到,感情和情趣,即内心的活动,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我要是年轻几岁,就写不出《霍乱时期的爱情》 其实,这里面包含着终身的经历 它蕴藏着许许多多的体验,有我自己的,也有他人的 尤其是,里面有我以前所没有的观点 ”事实上,《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爱情主题包孕了爱情、死亡、青春、生命、时间等关乎人类存在的形而上问题 在小说的最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写了一封长信给费尔米娜·达萨,此举有类似“镜中镜”的效果:表面上这并不是一封情书,而是他基于对男女关系的理想与体验而衍生的思考;对她而言,则是关于生命、爱情、衰老与死亡的自我观照 而且,在文化层面上,不同于《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让落后、封闭、孤独的马孔多随风吹去,他对拉丁美洲寄予生的希望,《霍乱时期的爱情》鼓励正在面临着困苦、濒临幻灭的拉丁美洲能够珍惜当下,获得重生的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霍乱时期的爱情》反倒比《族长的没落》更像是《百年孤独》的续集,它提出了爱情能够给孤独带来慰藉这一秘诀 由此可见,《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写作己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爱情主题 死亡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早些年经历了流亡、双腿残疾,尽管肉体遭受了打击,他的灵魂依旧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在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帮助下开了一家照相馆,还清了债务并拥有了不少积蓄 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以坚强的意志热爱着生活,他享受不完美的生活并感到自足快活,这是对生命的肯定 他到了六十岁主动选择“永远不会老去” ,“衰老恐惧症”驱使他勇敢地走向死亡,在圣灵节降临的当日,他的肉体在火中成为灰烬,他的灵魂随圣灵同去,这是对死亡的超越 死亡的书写透露出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观,深化了作品的哲学内涵和思想价值 对话极少马尔克斯认为西班牙语的书面对话总是显得虚假做作(《番石榴瓢香》,第43页),因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如同他的其他小说一样,对话极少 不过,在这本小说中,每个人物的的兴奋、焦虑、悲痛、忧惧皆裸呈于读者眼前 作家剥夺了他们的话语权,却赋予他们倾诉权 他们或窃窃私语、或长声哀叹,都直接诉之于我们的心灵 小说情节进展缓慢,让人想到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但人物的咏叹却消解了我们阅读时的寂寞感 叙述费尔米娜与阿里萨、费尔米娜与乌尔比诺的爱情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 为此,作家将叙述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连贯性的概括叙述,一类是片断性的详细叙述 概述宏阔粗朗,但人物的情感起伏窈窕可见,作家的叙述基点不是事件而是情感;详叙绵密有致,情感的微妙处也被放大,其中矛盾毕显、诗意俱呈,尤其让人叹服的是那种稍纵即逝的人物心理也被作家以心灵的摄像机加以定格,如写费尔米娜与阿里萨刚刚相识时,“他(阿里萨)的弃儿般的眼睛,牧师般的装束,他的神秘的行动,都引起她(费尔米娜)难以遏止的好奇心,但她从来没有想到,好奇也是潜在的爱情的变种 ”写阿里萨,“有许多次,他想到了爱情的宿命论,不禁在心中自问,他们(阿里萨与费尔米娜的父亲)迟早会相逢,那时的情景会是怎样呢 ”……作家的一双眼睛具有俯视功能、又具有显微功能,二者相反相成,使他得以潜入变幻多姿的人性深海,寻找爱情和幸福的真义,也使《霍乱时期的爱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霍乱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霍乱时期 在小说中,加西亚·马尔克斯赋予霍乱一种象征意味——爱情 因为霍乱能致人死命,也能让人懂得生之珍贵,激发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对于小说的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来说,霍乱与爱情的作用相近 马尔克斯用令人恐惧的霍乱隐射爱情,似乎告知人们,爱情虽然很甜美,但它折磨起人来,会让人生不如死 但是,不经过这样的生死考验,也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情 马尔克斯将自己对爱情的独特理解投射到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形象之中 小说中的阿里萨 “身材瘦削、性格内向、衣衫简陋”,但充满了诗人的气质,在他与费尔米娜偶然的对视中,他把她当作了他的“花冠女神” 她们并没有机会交谈,他只能坐在花园中一张不易被人发觉得长椅上,假装读一本诗集,偷偷地看心爱的姑娘走过 他写出了满纸诗情的情书,在夜晚浪漫地演奏小提琴,用饱含爱慕的双眼追随者他的女神 在鼓足勇气把情书递给费尔米娜等待回信的日子里,他开始变得“寡言少语、茶饭不思、辗转反侧、夜夜难眠”;“他腹泻、吐绿水,晕头转向,还常常昏厥”;母亲以为他患上了当时令人谈之变色的霍乱 正如作者所言,似乎相思病和霍乱有着相同的症状 阿里萨因为得不到费尔米娜的回应而惶惶不可终日,忐忑不安 当他得到了费尔米娜的一封再简单不过的回信,却神魂颠倒,幸福无比,恨不能“在信的每一行里把自己燃烧殆尽” 他甚至在面临女孩父亲杀死他的威胁 时,能够勇敢地说“您朝我开枪吧,没有比为爱而死更光荣的了 ”阿里萨爱得狂热,因爱而生卑微,难怪费尔米娜看到的总是他“冰冷的眼睛、青紫色的面庞和因爱情的恐惧而变得僵硬的双唇” 爱情真是一种疾病,阿里萨陷入了这场由文字营造的爱情疾病中,从来没有被治愈过 这种爱的疾病足以感染一个同样正直青春的少女 费尔米娜在阿里萨的守候和情书攻势之下,由“同情”、“消遣”、“好奇”发展到“渴望”见到他 她开始在课上偷写回信,在弥撒时偷偷收起信件,在私底下差侍女送回信 他们的感情似在一封封情意绵绵的书信中俱增 书信达两年之久时,费尔米娜答应嫁给他 即使遭到父亲的死亡威胁时,她也不忘记写一封告别信,并割发辫寄给他来明确自己的决心 小说中,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得不到自己真正的性对象,在与费尔米娜的爱情中饱尝苦果,甚至有生命之忧,犹如感染霍乱一样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众多的情人关系中,不断得到了性目的的满足,这反而更加强化了他对费尔米娜持久不衰的爱情 因为弗洛伦蒂诺把自己的生命力与性能力等同起来,性欲的旺盛使他相信自己并未老去,使他相信最终能够等到和费尔米娜结合的那一刻 可以说,马尔克斯赋予了爱情以激发生命的力量 在他笔下,短暂的鱼水之欢不仅不会消解真正的爱情,反倒是坚定了主人公追求真爱的勇气和信心 而且,小说的结局对此予以了肯定 1985年小说出版,立即在拉美文坛上引起巨大反响,第一版即出书120万册,销售一空;围绕小说的评论更是连篇累牍 世界各国纷纷翻译出版 如若没有在这条河上的航行,就没有爱情可言:这样航行的最好产物就是那些把我们破损不堪的灵魂归还给我们的作品,而这其中不可置疑地包括这部炫目且令人心碎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这部多姿多彩、时间跨度为五十年的悲欢离合的巨著,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爱情的方式、表现、手段、痛苦、愉快、折磨和幸福 它堪称是一部充满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的爱情大全 ——哥伦比亚文学评论家安东尼奥·卡瓦耶罗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小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 ——《纽约时报》一部华丽炫目的作品,写尽了爱情、死亡、回忆的主题 ——《华盛顿邮报》一个力量无穷的爱情故事,一部永恒的杰作 ——《新闻周刊》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超乎时间之外的故事,他是本世纪最有魅力的作家 ——《芝加哥太阳时报》一部在写作上烂熟的小说,永远暗含丰富的哲理,充满人性的光辉 ——《出版家周刊》加西亚·马尔克斯把爱情写成了一种救世恩典,一种使生命具有意义的伟大力量 ——《明镜周刊》爱情战胜了死亡,作者将对女性世界的认识融入到字里行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我们便会梦想着都要去的世界 ——《星期周刊》(哥伦比亚)《霍乱时期的爱情》写尽了生命的尊严与哀伤,呈现出一片人世的奇迹 ——《朝日新闻》《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著名的作品,为我们描绘了爱情中的执著、忠诚与命运 ——《ABC》(西班牙)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马尔克斯发掘出一条新的道路,一条漫长的永恒爱情的通道 ——《快报》(法国)《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最好的小说,这场关于男女间各式爱情令人万般感喟 ——《泰晤士报》它(《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出版标志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黄金时代的终结,因为从此以后,加西亚·马尔克斯将最终离开他的那个活生生的马孔多世界,到历史和别人的经验中寻找创作素材;或者无谓地拨动记忆的尘埃,写一些毫无震撼力的异国风情和历史故事 ——翻译家陈众议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小说家、电影编剧、新闻记者,史上“最无争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影响世界小说走向的文学巨匠,代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主峰,二十世纪全球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 父亲是邮电报务员,家境贫困,母亲出身世家 自幼在外祖父家生活 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思想激进,外祖母见多识广,善讲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对其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 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攻读法律 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曾任《观察家报》等报记者 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 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 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 1982年“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同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 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 2014年4月17日下午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加西亚·马尔克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坛标杆,“无争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短篇小说集《礼拜二午睡时刻》,自传《活着为了讲述》,非虚构文学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等